祖提葡萄甕 (Cyphostemma juttae) - 2018/10/18
1. 種植日記
2018/7/3
2018/7/3
祖提葡萄甕是個相當有趣的植物,明明是葡萄科的卻沒有藤蔓,而且還能長得跟樹一樣巨大。不過真正讓我產生興趣的原因大概是對於偶像(Kitoi)的崇拜心理吧?這部分晚點說明。本次的購買對象為Gloria Chen / 《老葛與魔豆》多肉播種與實生,植株樣貌如圖1-1和圖1-2所示(硬幣直徑: 2.6cm)。
圖1-1. 剛到手的祖提葡萄甕 (2018/6/27)
圖1-2. 祖提葡萄甕的直徑 (2018/6/27)
植株狀況蠻良好的,不過看起來略顯單薄。等葡萄甕適應環境後我應該會嘗試增加水及肥料的量。
2018/10/18
趁著完全落葉前紀錄一下好了。歷經3個月的夏季後,祖提葡萄甕總算有變大的趨勢,如圖1-3及圖1-4所示(硬幣直徑: 2.6cm)。除了明顯的巨大葉片外,其實塊莖也出現了撐破表皮的膨脹感。雖然很想把它撕掉,但為了種出滄桑的樣貌,最後還是忍了下來。
圖1-3. 夏季過後的葡萄甕 (2018/10/18)
2. Kitoi簡介
提到葡萄甕就不得不介紹一下Kitoi了(本名為Keith Taylor)。他是多肉圈知名的栽培家和陶藝家。其作品風格為強調植物最原始的美感,經常受到玩家們的喜愛。他家的後院目前種植了超過800個植株,囊括的物種不勝枚舉。
而在眾多的塊根植物中,葡萄甕可以說是Kitoi的好夥伴。它除了常常幫助Kitoi得獎外(通常是第一名),也是引導出Kitoi對於肥胖植物的狂熱的楔子。1991年時,他在當地的某間車庫裡跟別人買了一顆葡萄甕,不過大小只夠種在3.5吋盆裡。直到1995年時,他發現在柏克萊加大的植物園裡有地植了一些葡萄甕,而且它們都長得相當巨大。於是回到家後他便開始在自家後院進行嘗試。4年後果然跟著巨大了起來(介質: 80% 粗顆粒土 + 20% 肥料)。雖然在1997-1998年有受到寒流而爛掉部分,不過整體而言葡萄甕的寬度是不斷地增加的。
隨著朋友們越來越多的稱讚,Kitoi終於興起參展的念頭。不過此時他遇到一個問題,要去哪裡買這麼大的花盆?市面上根本找不到符合葡萄甕尺寸的花盆,而且他又不想花300$ (依照撰文當下的匯率,約為9,166元台幣)去買盆景用的容器。不過幸運的是,他家就有一台電子窯,因此他只要學如何做盆器就好。捏陶的過程這邊先不贅述。總之在做完葡萄甕專用盆器,並獲得展場冠軍後(如圖2-1),Kitoi也開始了他的手製盆器之路。
圖2-1. Kitoi 於 2008 年獲得冠軍的葡萄甕
不知為何,他做的盆器總是跟塊根很搭。這可能與他崇尚原產地應有的植物樣貌有關。這種協調的美感也讓他的作品常出現在農場文章中(恩...我也是這樣才認識他的)。我這裡當然也不免俗的放了一些我覺得有趣的照片,如圖2-2至圖2-5。
圖2-2. Kitoi 的火星人(Fockea edulis)
圖2-3. Kitoi 的棉花棒(Seyrigia humbertii)
圖2-4. Kitoi 的阿房宮(Tylecodon paniculata)
圖2-5. Kitoi 的格加厚敦菊(Othonna cacalioides)
最後,若各位對於Kitoi的手製盆器有興趣的話,這裡是他的拍賣網站:pottery by kitoi。
3. 種植方式
即使Kitoi的故事再有趣,我們終究還是得回到現實面-該如何把葡萄甕養大。以下為做功課後得知的種植方式:
• 日照:
• 資料來源:
即使Kitoi的故事再有趣,我們終究還是得回到現實面-該如何把葡萄甕養大。以下為做功課後得知的種植方式:
• 科名:
Vitaceae (葡萄科)。
• 屬名:
Cyphostemma (葡萄甕屬)。
• 學名:
Cyphostemma juttae,中文俗名為祖提葡萄甕(雖然是音譯,不過還真有禪意),日文俗名則為葡萄龜(ブドウ亀)。
• 原生地:
1. 由納米比亞的鯨灣往北至庫內納河,以及往東至溫荷克的區域,或是在奧塔維山中。
2. 目前已知該物種至少有20個以上的亞群,其被發現的範圍達20,000 km²廣。
2. 目前已知該物種至少有20個以上的亞群,其被發現的範圍達20,000 km²廣。
• 生長海拔高度:
未知。
• 棲息環境:
1. 生長在乾旱氣候的岩石地區,並被蚊蟲孳生的亞熱帶樹林環繞著。
2. 當環境條件開始變得嚴苛時,葡萄甕會開始落葉,以控制水分蒸發。
3. 似乎偏好白雲石。
2. 當環境條件開始變得嚴苛時,葡萄甕會開始落葉,以控制水分蒸發。
3. 似乎偏好白雲石。
• 植株照顧:
1. 雖然生長速度偏慢,但相當好照顧。在地中海氣候的戶外區域種植尤佳。
2. 若給予根系愈多的空間,則葡萄甕的生長速度則愈快。
• 塊莖部:
1. 莖部具有儲水的功能,通常可長到2m高,1m寬。
2. 很少有向上長的分支,幾乎都長得跟主幹一樣粗。
3. 黃綠色的莖幹上會有紙張般的剝落樹皮。
4. 在夏季時,這些樹皮可反射陽光,以保持植株涼爽。
2. 很少有向上長的分支,幾乎都長得跟主幹一樣粗。
3. 黃綠色的莖幹上會有紙張般的剝落樹皮。
4. 在夏季時,這些樹皮可反射陽光,以保持植株涼爽。
• 葉片:
1. 落葉型植物。在春季時枝頂會開始簇生,直到冬季來臨時才會開始掉落。
2. 肥厚且如同皮革般。
3. 葉緣成鋸齒狀,但相當脆弱,即使觸碰也會導致裂開。
• 澆水:
1. 即使葡萄甕相當耐旱,但在生長期(夏季)時,仍需給予大量水分及適當肥料。
• 介質:
1. 土壤酸鹼值偏好未知(PH值: ??)。
2. 偏好排水良好的介質,且至少要有50~60%的有機物質。
3. 目測盆栽的配土為 顆粒介質 : 泥炭土 = 1: 2。
3. 目測盆栽的配土為 顆粒介質 : 泥炭土 = 1: 2。
4. 若地植的話,須注意該區域的排水程度。
• 溫度(夏型種):
1. 最低耐寒溫度: -3°C。
2. 雖然可承受至40°C的高溫,但最好避開中午的烈日,以免葉片焦掉。
3. 因找不到生長溫度,故先採納通用型標準:
- 最佳生長溫度: 23 ~ 32°C。
- 最佳夜晚溫度: 21°C。
- 低溫休眠溫度: 15°C,須保持乾燥。
- 高溫停滯溫度: 35°C,須適當遮陰。
• 日照:
1. 喜好大量日照。
• 花朵:
1. 略為奶黃色的不顯眼小花。
2. 雌雄同株,自交親合90%左右,有蟲子幫忙的話不用理也會結實累累。
3. 花期為夏季。
2. 雌雄同株,自交親合90%左右,有蟲子幫忙的話不用理也會結實累累。
3. 花期為夏季。
• 果實:
1. 會由綠色轉為黃色或酒紅色,不過最終會變成黑色。
2. 含有相當高程度的丹寧毒,不可食用!
2. 含有相當高程度的丹寧毒,不可食用!
• 資料來源:
1. Kitoi
2. Llifle
3. 光山
4. Botanic Wonders
留言
張貼留言